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桂林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要求做出重大部署,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党委和桂林市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面对复杂形势和严重自然灾害,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影响,积极抢抓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
一、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千亿元历史性跨越,由2005年的51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8.6亿元,年均增长13.5%;实现财政收入121.1亿元,提前一年实现规划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717.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年均增长35.5%,是我市历史上建设重大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旅游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十二项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3.4:36.5:40.1调整为18.3:45.3:36.4。县域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编制完成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纲要和建设总体方案,成功争取桂林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完善了漓江和沿桂阳、桂黄公路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五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8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3%和23.8%。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保险、邮政通讯、租赁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64.8亿元增加到391.5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4亿元,年均增长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530.2亿元增加到1367.6亿元,贷款余额由296亿元增加到784.2亿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就业,繁荣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 |
|||||
指标 |
单位 |
2005年绝对值 |
“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 |
2010年绝对值 |
“十一五”实际年均增长(%) |
接待旅游总人数 |
万人次 |
1205.1 |
4.6 |
2246.3 |
13.3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58.0 |
5.1 |
168.3 |
23.8 |
二、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及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既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仍将维持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会适度调整。但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国家宏观调控会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推动地区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系列扶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更倾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生态脆弱地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广西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泛珠三角“9+2”、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更为紧密,广西确定的“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格局,更加注重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广西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我市位于华南、西南、中南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交通运输便利,是我国华中、华南、华东地区进入东盟和北部湾、东部发达地区辐射西部以及广西北入中原的交通门户城市,是广西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桂湘粤黔”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布局上,是广西重点建设的3个中心城市之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农业发展基础好,是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粮食、水果、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6%,工业化和城镇化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为“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叠加优惠政策。国有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改造升级方面,可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国家支持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上述有利政策和条件,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同时,我市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西经济发展重心南移,北部湾经济区迅速崛起;桂东地区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南宁、柳州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桂西地区利用资源富集优势正在加速发展。对桂林加快发展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和诸多挑战。
三、 制约因素
我市虽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现行行政区划已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漓江保护的需要,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区产业难以拓展,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大型企业少,产业集聚能力弱。科技、人才资源相对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地方综合财力不足,城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弱。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依然存在,全民创业氛围不浓,自主创业条件有待改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尚不适应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力实施“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开创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推进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最大限度地集聚资源要素,全方位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坚持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重点突破原则。发挥优势,实现带动发展。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壮大旅游产业。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加快老城区疏解提升,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推进跨越发展。
统筹兼顾原则。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生态环保、城市建设与县域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民生为本原则。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绿色发展原则。要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战略任务
全力打造“一城二区三中心四基地”,将桂林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世界一流休闲旅游城市。
一城:以中心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的桂北城市群。
二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三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和演艺中心。
四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广西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四、发展目标
按照战略任务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48:39。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较大提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创业、创新形成新局面,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成果更加惠及民生,推动“富民强市”迈出新步伐,为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要求做出新贡献。
专栏2:“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单位 |
2010年绝对值 |
2015年规划 |
“十二五”年均增长(%) |
2011-2015年累计 |
属性 |
经济发展 |
接待旅游总人数 |
万人次 |
2246.3 |
2760 |
4.0 |
|
预期性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168.3 |
500 |
24 |
|
预期性 |
第三章 积极推进“两区”建设 实现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突破
加快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全面实施自治区提出的旅游业和服务业“百强工程”,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和服务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到2015年达到39%。
一、加快旅游业和服务业改革进程
围绕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域,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在限制性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及服务业项目用地、漓江保护与开发、生态补偿与专项转移支付、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开展阳朔县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探索完成2个服务业标准,构建2个服务标准体系,为全国旅游和服务业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鼓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融合,发展混合型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开发新型服务,拓展业务领域,提升水平,壮大实力,增强后劲。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各项服务业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
争取改革先试政策。加快法规建设,争取自治区颁布桂林旅游综合改革的地方性法规;拓展桂林两个“国家试验区”发展空间;设置适应改革发展的管理机构,赋予相应的行政权限;积极争取建立保税区、游客购物退免税、旅游产业园区、引进重大项目、引进跨国旅游集团、运用国际航权、落地签证和城市对等免签、开办中外合营旅行社、国外旅游机构在桂林开设办事处、建立新型国际旅游组织等特殊政策;在保护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条件下,合理开发旅游景点景区;争取国家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发行旅游彩票、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型彩票;争取建立旅游服务业基金。尝试进行旅游资源的资产价值评估和资本运作;推动旅游和服务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桂林“两区”建设给予项目资金重点支持。争取国家、自治区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桂林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增设旅游相关专业博士、硕士授予点。在不改变农村土地耕作条件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所承包土地用于发展旅游业,鼓励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和资本化,进行乡村旅游业规模化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二、实现旅游业发展新突破
以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名城、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中心为目标,推动旅游业与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商贸物流业等产业的有机融合,延长产业链,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观光型为主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规模型向规模质量效益并重型转变、由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向满足多层次需求转变、由旅游目的地城市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城市转变,全面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到2015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按照“一核两极三带多点”布局,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建设一批旅游强县,实施一批旅游富民工程,扩大旅游合作区域,构建大桂林旅游圈,实现大桂林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核:进一步强化桂林中心城区(含临桂新区)的旅游核心职能,建设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城市。
两极:完善阳朔、发展兴安增长极,构建与中心城区互动的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带:重点推进漓江黄金旅游产业带、湘桂走廊旅游产业带、西南通道旅游产业带建设。加快阳朔、兴安、龙胜、资源、荔浦等重点旅游县旅游产业发展,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及市场拓展需要,科学设计旅游精品线路,辐射带动周边县旅游发展。
多点:建设灵川、临桂、全州、永福、恭城、灌阳、平乐等县特色旅游景点景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快速通道建设,增加航空网络密度,开辟更多国际国内航线。完善主要景区、景点连接交通干线网络通道建设;完善景区服务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一批高端旅游酒店,提高规模档次和接待能力。建设旅游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一批旅游服务基地。积极推进“数字桂林旅游”建设,建设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宣传促销、信息服务、旅游质量监管等全面数字化。
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整合旅游企业,提升旅行社发展水平和能力。鼓励外商在桂林兴办独资旅行社、合资旅行社。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赋予企业集团外贸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在境外建立销售网络和创办境外企业;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桂林旅游股份公司、旅游发展公司和一批上规模的龙头旅行社等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产品或项目合作方式与其它产业融合,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5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2-3家,年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5-10家。规范行业秩序,完善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确保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打造旅游新景观,开发提升旅游精品。科学整合利用漓江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差异化服务产品,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打造世界级的漓江景区精品山水观光休闲旅游带。提高旅游新产品准入门槛,严禁盲目开发。重点打造“一山五库”、甑皮岩、桃花江、红军湘江战役旧址、千家垌和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朔十里画廊休闲区、靖江王陵考古大遗址公园、永福西江生态休闲度假区、宗教文化旅游等一批自然、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新景观。保护和开发会仙湿地公园,深度开发资源丹霞地貌景观,形成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联动提升的桂林旅游新品牌。开发与山水景观相配套的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整合文化元素,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对桂林老景点景区进行包装策划改造提升,深度开发,赋予文化历史新内涵。重点提升桂林中心城区、阳朔田园旅游区、兴安灵渠、藩王文化景区、临桂历史文化遗产、全州天湖景区等旅游资源品质。利用荒地、荒坡、石漠化治理规范发展大型体育公园和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推进体育休闲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重点发展以体育旅游、体验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婚礼旅游、医疗旅游、养生康体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主导的新业态。发展以夜间演艺、购物娱乐、分时度假等旅游产品与要素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发展以旅游服务外包、旅游金融保险服务、旅游职业培训、旅游教育等依托旅游服务新业态。
专栏3: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建设工程 |
|